Search


[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]

最近許多人熱烈討論著新的電視劇「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[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]

最近許多人熱烈討論著新的電視劇「#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」,好奇心驅使之下,馬上買了原著電子書,一個早上一口氣把它讀完,讀完心卻沈甸甸地吃不下飯。考試壓力、競爭這議題,這麼多年過去了,隨著教育改革、均等教育的發展,沒想到也只是更惡化。

制度能改,可是心態不變,才是最無解的。

我有個很好的朋友L,一畢業就拿到豐厚的合約去了上海工作,年紀輕輕薪水就破了百萬,可是我不知道他過得開不開心,甚至不知道「開不開心」是不是個恰當的問題。有人在乎嗎?他會在乎嗎?中國發展迅速,願意拼,再過幾年,或許他就能當上主管帶人。人長得好看,又有穩定交往的伴侶,一般人眼裡的標準人生勝利組。

直到有次從另個朋友那聽到,他生活壓力很大,覺得錢怎麼都賺不夠,他不敢想結婚、不敢想未來有孩子。因為他不希望未來的孩子重複他辛苦的來路。他想讓孩子受最好的教育,可以每個寒暑假出國看世界,可以讀得起國際學校,不是國際學校至少也要雙語,從小想學什麼才藝都學得起,未來不用像他那樣辛苦。

這個套路是否很熟悉?簡直熟悉得太可怕了。以為熬過競爭壓力的我們,有天長大成了父母後能讓孩子自由,結果只是裝上更重的翅膀。

制度能改,可是心態不變,於是無解。

小時候比成績,長大後比學歷、比薪水、比資產、比升遷、比男女朋友,當了爸媽後,比小孩,回到原點讓我們再隨著新世代繞一圈,壓力折磨無限複製、無限循環。每個人都不過是比較心的囚徒。

當初下定決心要離開台灣,或許某個原因正是為此:我受夠了這個比較的文化。表面上和和氣氣,眼神裡都帶有評論的人際相處。

可能我本來就滿喜歡讀書的關係,在台灣奇怪的教育體制下莫名其妙順順利利,一路都是第一志願。原本也天真以為可以這樣順利下去,殊不知畢業後進了間業界第一的公司,薪水「相較同儕」卻低得可笑。不管我再多喜歡工作上學到的東西,心裡都有個疙瘩:我賺的錢太少、太少了。

那時候,我才真的發現,我也不過是個比較心的囚徒,只是以前都太好運罷了。

但在台灣要逃出這監牢可不容易。同學聚會、社團聚會、家庭聚會...各種聚會的話題總離不開工作(畢竟在這高工時的國家,下班後的生活也所剩無幾好聊),扯了工作不免會提到誰誰誰在哪裡過得很好,年薪破百,上班環境很爽。瞬間一個人的概況都被標籤給標完。

我們先是被成績定義、再被學校定義、再被能進到哪樣的公司工作給定義,之後又被和怎樣的人結婚給定義。我在哪?我是誰?標籤後的自己是什麼樣子?

來到法國後有時很想家,有時卻矛盾的覺得總算離家夠遠。我的成長中那些標籤過我的名詞在這都不成含義,那些耀眼過的學校在這只是一行文字,或許可惜,卻好自由。我是由我喜歡的事物、我放假做了什麼、我有能力做什麼....給建構的。沒有人在乎別人到拿自己跟他人比較,畢竟到頭來,自己快不快樂?心安不安?才是最重要的吧。

願所有受過競爭壓力之苦的人,都能放自己自由,放彼此自由。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,你的人生卻是你的人生。

#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
#你的人生卻是你的人生
#法國的親子關係則是另個極端
#我們下回待續
#法國教會我的那些事
#Shiuan編的法國日常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Bonjour, 我是Shiuan (宣) 這裡分享一些因學習法語才得以相遇的故事。偶爾也寫
View all posts